|
楼主,那只理论上的,我来个实际点的:
目前,国外已有硬耳模打孔标准(参考频率设定为500Hz,30dB HL以下可用开放式耳模,30-39dB HL打2-3mm通气孔,40-49dB HL为2-1mm,50-59为0.5-1 mm)。
Kochkin(2002)的调查显示有30%的助听器佩戴者经常抱怨自己说话有回音,好像在木桶里讲话一样,难以忍受,患者因此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甚至拒绝使用。这种使骨导低频听阈降低的现象就是堵耳效应。堵耳效应是由于声音经过骨导途径传入封闭的外耳道内,在外耳道软骨部震动所产生,当助听器用户的低频(<1K Hz)听阈小于40 dB HL时出现(Dillon, 1999),堵耳效应产生的增益在2K - 125Hz从0 dB HL递增至30dB HL。
目前常用的堵耳效应解决方案:1、首选佩戴开放耳,但费用较昂贵。2、将助听器耳模做深、做紧,使声孔超过外耳道软骨部,压迫软骨部减少震动,缓解堵耳效应。但中国人外耳道较狭窄,这样的耳模容易损伤耳道;且由于外耳道皮下脂肪较少、神经表浅敏感,耳模基本无法做到如此之深(Agnew)。3、打通气孔。通气孔孔径、形状、长度可以根据听力损失由听力师灵活控制,使助听器产生不同的低频衰减量,有效的降低或消除堵耳效应。
其实打通气孔很有讲究的,国外有专门做耳模的公司,那耳模简直是~~国内全部高水平的耳模师加起来不够我的手指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部分的验配师水平超级垃圾,根本不知道打通气孔的标准?有什么适应症?通气孔效应的影响因素?有数种的特殊通气孔怎么打?用在那些患者的身上可以修饰助听器的升学特性,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你在耳模单里不写,就算耳模工程师有水平也表现不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