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哑工人在本报记者采访本上表明自己是吉林人
新闻背景
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一处居民楼顶层狭小的房间内,竟然关着几十名智障男子。他们白天被集中送到建筑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逃跑被抓住就要遭受毒打。这些人都是被从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处哄骗来的。13日随着一名民工突然坠楼死亡,这一黑幕才被警方揭开。
前方调查
23岁的吉林聋哑人孙龙明应该感谢8天前坠楼的“奴隶工友”,如果不是这个抱着必死决心从七楼跳下的民工,孙龙明和其他31名民工的“奴工”生涯可能还在继续:蓬头垢面地蹲在地上吃几口烂咸菜,然后在工头的拳脚与谩骂中赶到哈尔滨的某个工地去搬砖头、拉沙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他累得不能搬动一块砖的时候被扫地出门。与孙龙明有着相同苦难经历的2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已被哈尔滨市救助站遣返回家,而这其中吉林籍的就有9名,占总数的27%。本报记者通过与哈尔滨当地民政部门联系,得到了这9名民工的户籍和常住地址,希望吉林家属能通过本报与他们尽早取得联系。
5名民工遣返 3人留下打工
3月13日,哈尔滨市警方捣毁了这个依靠暴力手段控制民工的黑窝后,目前已有6名涉案人员被刑拘,警方仍在积极抓捕主犯谭某,而被解救出的民工中,有26人被哈尔滨市救助站遣返回家,还有7人自愿留在哈尔滨打工。
在被遣返的人员中,吉林籍人数最多,共有5名吉林民工接受了遣返,另有3名吉林籍民工自愿留在哈尔滨打工。
哈尔滨市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说,在接到哈尔滨市呼兰区救助站的情况汇报后,他们马上组织人员核实了这些民工的身份,对于其中没有智力障碍、能说清家庭住址的吉林民工都买了返乡机票,这些民工回到吉林省后会得到当地救助站的妥善安排。
吉林聋哑人写下“吉林”二字
昨天15时,记者在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见到了来自吉林的孙龙明,此时他已经换上了这户暂时收留他的农家主人的衣衫,这个聋哑人尽管听不到也说不出对这户普通农家人的感谢,但脸上偶尔露出的笑容透露出亲近。
“他刚来我家时,那个埋汰样就别提了,衣服都烂了,鞋也破了,我赶紧给他洗澡又把自己的干净衣服给他换上。”收留他的黑龙江农民张文正说,因为和当地救助站站长相识,自己家的牛场每年都要收留一些流浪汉,张文正没想到的是,这次来的孙龙明是个聋哑人,不会写几个字,也说不清自己的家乡。无奈之下,呼兰区救助站的站长李廷喜找来了会手语的教师,与孙龙明做了简单的交流,得知了他的名字,但地址方面只知道他是吉林人。
孙龙明看到记者后,拿起笔在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吉林”二字,当记者在旁边写下“回家”并用箭头把这两个字和“吉林”二字联系起来时,孙龙明不住地点头。
“希望通过你们报纸的报道,能够在当地找到他的亲属,我们再把他送回去。”哈尔滨市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说,像孙龙明这样的聋哑人和智障人员如果找不到遣返家乡,会把他们送往福利院。
留守民工已被政府安排工作
呼兰区救助站站长李廷喜说,在哈尔滨打工的几名民工在被解救出来后已被当地劳动部门安排在附近的一个砖厂。
昨天17时,记者来到这个砖厂时,当地劳动监察人员和公安干警都在砖厂调查。砖厂老板得知记者身份后表示,这7名自愿留下的民工确实曾被安排在砖厂工作,但现在已被政府安排到了其它地方工作。目前,囚禁民工案已引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昨日下午,哈尔滨市呼兰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向黑龙江省相关厅局汇报了情况。
为了能尽早帮助这些备受折磨的民工回到家乡,本报记者将与各地民政部门取得联系,尽早联系到这些民工的家属。
后方核实
得知我省有9名民工被解救,本报记者依据从哈尔滨市救助站获得的信息分赴各地进行探访,了解到了他们在当地的一些情况,但汪清的王富友,警方经查询根本没这个人,而镇赉虽然有白金贵这个人,但此人一直在家务农,也就是说登记簿上的白金贵根本不存在,还有几人记者没有找到。
农安的刘君:曾是砖厂厂长很精明
大白营子村位于农安县合隆镇西部,昨日15时20分许,记者来到刘君家,此时刘君家大门紧锁,屋内空无一人,只有几名邻居在外面干活。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刘君的,大家开始怒斥“黑心工头”。村民王某说,刘君的遭遇大家现在都知道,刘君57岁,有两个儿子在长春某大学当老师,就他一个人在村里住,应该说家里条件还不错,可他还整天张罗着外出打工,刘君前几天回来的,还带着一个人,后来得知他们在外地被人给“骗”了,在家呆了两天后,20日一大早背着行李又外出打工去了。
刘君的侄子刘承江说,叔叔刘君年轻时承包过砖厂,在村里也有一定地位。“十五年前,砖厂效益亏损,再加上婶婶提出离婚,叔叔便每天借酒消愁,精神日益萎靡,一喝酒就疯癫癫的。”
村民们说,刘君虽然“脑袋”有问题,但总的来说还算“精明”,他家现在的位置本来是个大深坑,刘君后来将这个大坑填平,还盖起了房子。
舒兰的徐忠宝:虽智障但很能干活
徐忠宝来自舒兰市舒郊乡井人村。昨晚,记者经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徐忠宝所在村村主任家的电话。据村主任妻子讲,她好像听说过这么个人,但和村主任家不在一个社,而是在更为偏僻的6社。通过村主任妻子,记者最终找到了徐忠宝的一位亲属。
“他已经搬走10多年了,最近一次回来是前年。”在井人村6社,徐忠宝的姑表弟秦某告诉记者,徐忠宝40多岁,有一个女儿,在他女儿1岁时他就离婚了,后来带着女儿投奔到黑龙江的弟弟家,此后便没有了消息。据秦某讲,徐忠宝以前在村里以种地为生,虽然智力有问题,但生得一身好力气,很能干活。
松原的李发:村民说为人奸滑很贪酒
李发是松原市长岭县北正镇33村人,昨日18时许,记者联系上该村村民赵家。赵家人称,他们村确实有个叫李发的男子,兄弟6人,他是老五。早些年,李发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去外地打工,据村民们说,李发的妻子有点智障。赵姓村民说:“李发这人一点都不傻,比一般人都奸,不过他特别贪酒,成天有点酒喝就行。”
在该村住着李发的两个没有成家的哥哥,记者电话联系上他们。“李发早死了!”李发哥哥开口就是这一句话。经询问,其哥哥称,李发这几年就在天津、哈尔滨等地打工,现在他们也不知道弟弟在哪里。
九台的邢显会:人很老实但嗜酒如命
昨日记者来到了九台市苇子沟镇胜利村邢家屯,邢昌会的家就在这里,然而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哈尔滨市救助站登记的邢昌会实际上应该是邢显会。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找到了邢显会的儿子邢玉亮,邢玉亮说,今年农历正月初七,父亲的工友崔某曾给他家打来电话,说邢显会在他家过的年,并于初四离开,说回儿子家。接到电话后,邢玉亮马上联系了妹妹和几位亲属,但他们都说没见过邢显会。无奈之下,邢玉亮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邢玉亮说,他父亲47岁,5年前和母亲离婚,去年开始和妹妹在一起生活。邢显会常年在外打工,家人很少能见到他,但每年过年或年后,他都会到儿子家呆上几天。邢显会嗜酒如命,经常喝得烂醉,但人很老实,别人说点好话或陪他喝酒,他就会信任对方。
记者从哈尔滨市救助站了解到,邢显会已被遣送回长春,但邢玉亮说,邢显会一直没有回家,他们也没有父亲的任何消息。
(特派哈尔滨记者 傅献民 记者 崔颜锋 郭家豪 迟飞 刘秀波 实习记者 李忠鑫)
被遣返民工的资料本组图片 特派哈尔滨记者 席海波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