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有这样一些观点:
1.人的言语频率范围是500~3000Hz以内,所以3000Hz以上的补偿几乎没有意义。
2.3000Hz以上的频谱能量很小,在频谱图上也微乎其微,听到与听不到几乎没什么影响。
3.4000Hz以上的高频补偿没有意义。
好了,这些观点对吗,请大家看看下面的一段话(随便在很多网站可以搜出的)
“根据科学统计,语言能量成分和听觉对语言的可懂度成分的分布是不一致的。语言能量主要集
中在l25~1000赫(Hz)的决定语声宏亮程度的低端频率范围;但是影响人耳听话可懂度的是主要集
中在500~4000赫(Hz)的高端频率范围,两者的关系可参考下面列出的数值表。
语言能量及可懂度的频率分布
频率(赫) 语言能量分布(%) 语言可懂度分布(%)
63~125 5 1
125~250 13 1
250~500 42
500~1000 35 35
1000~2000 42 35
2000~4000 1 13 %
4000~8000 1 12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一些言语音标的频率分部图,决定汉语可懂度的辅音如s、z、c等都在
4000Hz甚至更高。
而对于英语,更麻烦了,英语中的一些辅音的频率比汉语更高,而且运用更多!
学过语言对比的就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语法中单复数、时态、连读更是几乎全部是及高频的辅
音,而且发音极快、极小。 听力高频损失稍重的人(超过50dB)就几乎听不到了。
下面一段话,请大家看看(亦可以搜到的)
“言语“香蕉”图是指正常人的语言频率分布和强度分布的范围。根据此范围描画出的曲线形
似香蕉,因此称“香蕉”图。
那么“香蕉”图是如何的得出的呢?它是由一群人,用正常音量说话,说话人在距离一米
处用声级计测出言语的频率和强度的分布范围。所谓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其单位用
赫兹(Hz)。声强即声音的强度,为单位时间内声波以分贝(dB)为单位。
从“香蕉”图上可以看出,“i, u,m” 的频率在250~500Hz, 强度在30~50dB之间,“a,
o, e” 的频率在500~1000Hz, 强度在40~55dB 之间,而“zh, ch, sh”的频率在2000~
3000Hz,强度在10~30dB, “z, c ,s” 则在更高的频率4000~6000Hz, 强度却在10~25dB。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听力损失的人对元音分辨好,而对辅音分辨差,因为元音多在中、低
频率的范围内,而且声音强度高,辅音则多在高频率范围内,但声音强度低。
知道了“香蕉”图的含义,它在实际应用上有何作用?在选配助听器时,经助听器放大后的
听力范围如在“香蕉”图内,则表明该助听器的助听效果很好,对配带者较合适,这对于听清
和理解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聋儿,对其学习语言是有很大帮助的。”
好了,接着就是这段话(可以搜到),也是这次的结论(绝大部分佩戴者不知道的),
“有些听力图上还划有香蕉图形的区域,称语言香蕉图。是我们正常说话时的声音强度范围。
如果我们的听阈值落在这个范围内(或好于这个范围),理论上我们便可以听到对方谈话的声
音。因此,在听力补偿后(如戴了助听器),医生常需测验助听后阈值,描在听力图上。如果
落在语言香蕉图内,则可判定补偿是基本有效的。”
在助听器技术新技术、新概念繁多的今天,降噪、通道、生物、舒适等名词层出不穷。
可是广大的听友们,请问这些助听器连基本的补偿够达到了没有?
大家配助听器最主要的是解决听清的问题,尤其是听懂言语的问题,可是解决听懂的关键的
2000~4000,4000~8000,你们的助听器让你得到了多少好处?答案是,目前上市的绝大部分
助听器,4000以上的几乎没有增益!
可以说听力损失中高频损失是最容易发生的,配助听器的人群中,3000Hz以上损失超过50dB的
应该是绝大部分! 可是目前的绝大部分助听器都不能使你的听力在高频区尤其是3000以上的有
丝毫的帮助!!
为什么会这样?
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或隐情?
好了,lz我就自己的理解略作分析,(在拙作另一篇帖子透漏了点),希望大同情并理解助听
器技术上的难处:
1.首先,问题不发生在麦克风,现有的驻极式麦克风的频响范围轻松的达到20000Hz,在50~
20000Hz内频响曲线几乎是一条直线。
2.对于很多发烧友,他们也都知道,很多音箱或者耳塞能轻松的在60Hz~18kHz +/- 3dB,也
就是频响曲线非常在大范围内非常直。可是对于助听器,多数在3kHz后就开始急剧从30~50dB
陡降至几个dB!
3.从对于软件部分,没有问题,很多mp3在轻松的做到60Hz~18kHz +/- 0.1dB!
难言之隐是什么?
1.助听器的受话器(喇叭)由于体积小、相应快、耗电少,先天的频宽较窄,技术上做大的难
度是有的。首先是,早期助听器喇叭制造商与早期的购买者(也就是大家经常面对的助听器制
造厂)达成了技术和成本的妥协。而这些年,很多终端消费者不明白这个频宽的重要性,所以
,助听器喇叭制造商也就不思进取了。
2.频宽提高,高频发大过大后,容易反馈啸叫。而这个反馈啸叫是需要较高的软件研发水平的
,在厂家的研发能力尚未达到克服啸叫的不利后果之前,厂家宁愿不放大高频。谁都知道,助
听器老在叫,消费者就最容易有意见!所以就宁愿只听到中低频区,那是多么的柔和,可以更
容易显示出厂家的机器的先进。 而一旦有啸叫了,那就是一颗老鼠屎碰坏一锅汤。所以对提高
语言可懂度至关重要的高频区,厂家是清楚它的作用(消费者清不清楚,先引导吧),但它太
烫手了,没搞定之前不好显摆。
3.2000~4000,4000~8000Hz的语音频率各仅有微小的1%的能量,极其容易被中低频的能力掩
盖,导致高频区的信噪比极低,听到何其难!
4.姑且理解为,高频放大后,会增加其他的技术问题。
这些消息,助听器厂家听到了估计很难为情,少部分原本就知道的水平较高的验配师估计也会
很难为情,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也许就先大惊、继而不爽、然后郁闷了,终归觉醒、平静、坦然
、理智了。那么这样,大家才会有一个理性的诉求了,这将推动厂家更实在的对关乎本质的核
心技术进行踏实的研究,有利于大家更早收益于更实惠的真正有用的助听器技术。
帮助大家做个结论:验配时,自己带上助听器后做个测听,再跟言语香蕉图对比。
qq:5501525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