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聋哑人讲法
每日都有从各地赶来的聋哑人朋友,互相学习、交流
现在,闫大爷的事务组多了项活动——讲案子警世人。每次,了解聋哑人犯罪的真实情况后,闫大爷都要做详细的材料记录,然后召集圈内聋哑人们开座谈会。
来自四川省邻水县的陈胜强,是闫大爷法制座谈会的忠实听众。38岁的他,在大坪摆了个小地摊维持生计。几个月前,几个新认识的兄弟伙曾邀请他入伙去抢东西挣大钱,他一直犹豫不决。一次偶然和朋友到闫大爷办公室耍,恰好听到闫大爷在摆谈一个盗窃团伙被重判的案子。“当时一阵后怕!”陈胜强坚决回绝了对方。没多久,那几个人还真犯了事。从此,陈胜强喜欢上了闫大爷的座谈会。
“听案子学法,通俗易懂!”家住南坪的张淑碧婆婆,如今已成了朋友们的法律顾问。
除了办讲座,闫大爷还自费订几份报纸,买来法律、政策类书籍。他常常买来瓜子、橘柑等零食,把出租屋装扮成一个聋哑人俱乐部。每日都有从各地赶来的聋哑人朋友,互相学习识字,交流生活经验。
虽已80岁高龄,闫大爷身体却很硬朗。闲暇时,他就拿出笔墨,写点打油诗,传授大家保健知识。墙上贴满诸如“洋葱是救命草,对保护心脏有重要作用;金银花是药中王……”的字句。
“闫大爷营造的学习氛围很必要。”市聋人协会主席郑光宇介绍,我市聋哑人50多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千余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培养法制观念很重要。
帮聋哑人解难
“声音需要传递,爱同样需要传递。”
办公室尽头是闫大爷的卧室,房间小,灯光暗。一块木板,放在几个凳子上,就是他睡了几年的床。一台旧电视,一床薄薄的被褥,几件衣服,就是他的全部家当。靠墙一边,悬挂着十多块腊肉。
腊肉是十多天前做的,足足有30多公斤,花了800多元钱。闫大爷平时吃饭很简单,这次过年着实奢侈了一次。“这是他准备请贫困户吃年饭用的。”聋哑人旦婆婆比划着说,元旦时,得知因今年肉价大涨,不少贫困家庭都减少或不熏腊肉了,闫大爷就上菜市场买来肉,并请人熏好挂起。“他常说,有钱大家一起花。”旦婆婆竖起大拇指,表扬闫大爷大方。
闫大爷每月千余元退休金,两间民房每月房租350元,平时订书订报、买零食办招待花几百元,所剩不多。但每次身边人有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2006年重庆大旱,看到在街边等业务的许多力哥脸晒得通红,闫大爷就花几百元,买来100个草帽,分发给他们遮阳。
前段时间,附近居民万隆海因搭乘摩的摔成植物人,为给他治病,家人连菜也少吃。闫大爷得知后,带头捐了20元钱和一些衣服,并写了捐款倡议书,张贴到社区各个地方。现在许多人都来关心万隆海。
“声音需要传递,爱同样需要传递。”闫大爷比划着说,他要为聋哑人做表率,做个名副其实的代言者。
闫大爷主要靠笔和纸与人交流。但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如何与远距离朋友交流,成了闫大爷的困难。去年初,闫大爷生日,一位曾听过他法制讲座的学生陈先生,送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一部可以手写的手机。
摸索了两天后,闫大爷就能熟练运用了。“每次聚会前,我就群发短信给大家。”。
长期独自在外,手机也成了闫大爷和家人联络感情的工具。儿女和老伴都不在身边,闲暇时,闫大爷就常发短信。“老汉,最近身体还好吧?要保重身体,多休息……”闫大爷的手机里,储存着许多儿孙们发来的问候信息。夜深人静时,他就躺在被窝里慢慢回味。
“他一年有330多天不回家。”三儿闫健说起父亲,既心疼又无奈。闫健印象里,父亲向来是个热心肠,但当初他要到外租房住时,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
本报记者 孟祥伟 报道摄影
记者手记
采访闫大爷,很费力。前前后后花了两天时间,写满了数十张纸。感慨“能说话真好”的同时,我很佩服闫大爷的毅力。不难想象,在与别人纸上交流时,他遇过多少不耐烦的眼神。
但是,他却乐此不疲。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前行?乃至可以抛弃天伦之乐,选择独居?
是爱,是对聋哑人群体深深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