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1|回复: 0

保障聋哑人平等权利比家庭关爱更重要

[复制链接]

366

主题

495

帖子

49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5
QQ
发表于 2007-12-2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8月以来,河南省有30余名聋哑人悄然失踪,大多成为盗窃团伙成员国内流动作案。圈子里平等、默契的心灵沟通让他们留恋,拒绝解救。当警察伸来援手时,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毫无获救的喜悦,就连姓甚名谁、家庭住址都不说。近年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聋哑人,曾一拨一拨地悄然失踪。究竟有多少人被骗走上了犯罪道路,恐怕很难说不清。值得追问的,究竟是什么将聋哑人推向了犯罪团伙?(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

  可谓天道不公。一些人生来就有残疾,或聋或哑或有其他身体缺陷,从一出生就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生存的艰难困苦,不仅要超出常人数倍,甚至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漠视。按说,聋哑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鸿沟原本有填平的可能,但现实往往显得十分坚硬。他们需要尊重,渴望沟通和交流,期待求知和成才,更期待爱和温暖。尤其是作为残疾人的脆弱和敏感心理,更需要得到双倍的爱抚。可现实是,在学校,高墙铁锁将复杂的世界挡在了门外,使他们成了“另类”;在家,父母其实也难以进入他们的内心。甚至有的竟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得不到应有的亲情。

  母亲孙丽萍和曾出走女儿聋哑人霞霞的交流,基本限于日常生活问题,稍微复杂的思想沟通少之又少,“那得写字,麻烦。”爱女儿的主要方式是,“不让她干活,不惹她生气,多买好衣裳好吃的。”女儿的内心深处,是她从未到达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蓝蓝的离家理由即是,“我寂寞!”“爸爸妈妈爱弟弟,不爱我,我是个麻烦。”严防、关爱,似乎只为拴住他们,但这两道防线有时不堪一击。相反,“聋哑人在一起能交流,好沟通,有归宿感。”相同的生理障碍使他们容易相互认同,老师讲千句可能不如聋哑人的一个手势。一个手语或眼色,就能让他们不留一字地离家而去。同学骗同学,老乡骗老乡,是各地聋哑犯罪团伙收罗成员的惯用手法。

  如果将聋哑人推向犯罪团伙之责都归咎于家庭,似乎也不公平。其实,更多的则源于权利的贫困。比如,很难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入学普遍较晚。普通孩子三年级学习的内容,要到六年级才接触。十一二岁才读一年级的聋哑儿,很常见。加上只教口语不教手语教学模式的缺陷,令多数孩子无法接受,能学得的知识少之又少。特种教育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规模都明显滞后。我国现有聋哑人口2000多万,但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只有14万,这其中包括聋哑、智障和盲人。

  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尤其在劳动市场供大于求的当下更是如此。“一则,聋哑人难管理;二则,聋哑人被家人宠惯了,重活累活不愿意干。”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事实上,聋哑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同样很艰辛。今年4月,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13名毕业生集体求助于媒体。7月,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杨玲,捧着一摞省市级到国家级的获奖证书四处求职,结果屡屡受挫,最后也把希望寄托于媒体。而此前一年,杨的师姐熊小芸向一银行招聘人员跪求一职。

  残疾人权利的贫困比家庭关爱缺失、社会歧视更可怕,也更可悲。正因此,让残疾人幸福生活,远离犯罪,就不妨从保障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做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4-23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