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助听器的三大趋势
一, 听力测听设备变得更加方便和自动化
全球的测听设备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欧美厂家,他们的产品几乎占全球听力设备的90%以上,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讲,这些厂家的技术出现任何变化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近来,笔者注意到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听力设备研发机构开始显示出具有生命力的发展势态,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技术,分别在常规听力设备和诱发电位测试设备等方面初现优势。
记得在去年对欧洲会议报道中,笔者提到一家研发诱发电位的实验室,他们率先推出使用蓝牙技术的脑干诱发电位测试的设备,而摆脱了各种连接线的使用。而在此次会上,他们又推出几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创新技术,比如该实验室首次使用可直接和ABR电极连接的原位(in-situ)放大器,保证采集的ABR信号能够直接在皮肤表面处放大,好处是这样能够大大减小电流、磁场和电磁波的干扰,以便更快地获得更清晰的电诱发信号。另一个重要发明是该实验室采用新型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效地降低肌肉伪迹的影响,而不需要对婴幼儿实施镇静和麻醉,直接测试诱发电位,保证测试信号不受影响。具体表现在临床测试时,不管受试者的身体状态或心理如何,不论测试环境怎样,ABR的测试不会因拒绝伪迹而停止测试。将这两项技术用在一起,可以更方便、准确和快速地测试各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和多残患者。
各个听力计厂家都纷纷推出便携式的听力计,这些体积小、携带方便的听力计不再仅仅是所谓的筛查听力计,而具有各种临床测试的功能,可满足鉴别测试和助听测试等的要求。
二、数字助听器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技术开始得到重新评价和恢复使用
在99%的助听器都已采用了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今天,笔者在这次展会上发现一些在半个多世纪前便流行,尔后又消失的技术,突然得到行业的青睐,重新登台。比如移频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使用,此后一直不温不热;到了21世纪后,除了一个以色列很小的公司仍在生产为数甚少的移频助听器外,移频技术几乎进入绝境。但是,从去年起,人们似乎对移频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一家丹麦的主要助听器厂家开始在一款高档、新型助听器里增加了移频功能。 在此次展会上,另一家瑞士助听器公司也在其一款新型高端助听器里,设置了拓展可听度技术(extended audibility),移频的另一种描述。
其实,纵观助听器技术发展历程,今天数字助听器丰富多彩的使用功能并不新鲜,只不过归功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方能实现过去那些梦寐以求的需求。比如,快速复杂的数字降噪技术其实只是替代了用螺丝刀削减低频的作用,开放耳验配不过是空心耳模的数字技术再现。同样,由于有了数字技术,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全面实现移频功能,“古为今用”总是充满了生命力!
同样,在本次展会上,至少有三家助听器厂商推出了新型的眼镜式助听器,另一个古老的技术又得到复兴。奥地利的一家名叫BHM的公司,共推出十一种不同式样和风格眼镜式助听器,可以覆盖相当一部分听力损失范围。更令人赞叹的是荷兰的一家叫TUDelft公司推出的眼镜式助听器居然设有4个方向性麦克风,分别设在眼镜框架处,可卸式的受话器可以随时安装去掉,充分保证眼镜的正常使用,笔者试戴了其中一款助听器,其音质和降噪效果效果不错,是过去眼镜式助听器无法比拟的。至于其他复兴的传统助听器技术还包括数字骨导助听器、数字盒式助听器等。
三、互动式助听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互动(interaction)的概念来自于助听器和使用环境及需求之间的相互影响、适应和学习的能动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被动的(passive)、固定的(fixed)和单一的(one dimensional)。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开发,芯片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使得助听器能按预设的算法对不同需求和不同的聆听场景,做出相应的反应,结果使患者能更轻松、愉快地使用助听器,成功解决不同的听力障碍。其实,笔者早在几年前便提出互动的概念,并在这个技术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申请了专利,同时预测到这种技术将会使助听器的使用得到质的飞跃。
在此次展会上,笔者高兴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互动式的助听器已经问世,瑞士一公司发布的一款叫Exelia的高档助听器,利用独有的iCube, iCom和myPilot等无线连接技术,得以真正实现使用者和环境的互动,让助听器变成个体化的器械;加拿大一家公司推出的叫Yuu的助听器,更是大力推崇其互动的技术的天,患者可根据自己对言语加强和降噪等功能的需求,自行调控,并让助听器记住这些个性化的功能设置,以便随时启动使用;德国一家公司推出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助听器也是互动助听器的一种。笔者相信在明年的美国听力学年会上,将会看到更多类似的助听器的问世,并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