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海而建的渔人码头,一步一景。浓郁的异域风情中,一间中国结工艺品店跃入眼帘。 “绳彩飞扬”——好一个别致的名字!杨学渊出门笑迎,“喜欢吗?这名字我自己想出来的。”。
杨学渊是澳门聋人(成人)特殊教育协会总干事。杨学渊说,这家店里所有的中国结都是协会聋人学员做的,渔人码头为帮助聋人们自立自强,免费提供这家铺面。
1981年,杨学渊在武汉和黄先生结婚后,来到澳门定居,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5年后,突如其来的乳腺癌让她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手术前,一位老神父凌晨两点到山顶医院为她祈福。“我当时发誓,如果我还能活下来,一定要像这位神父一样去帮助别人。”
手术后不到半年,杨学渊就加入国际慈善机构“明爱”担任义工。1996年,她协助一位聋人神父创办了澳门聋人协会,又一起创办了澳门聋人(成人)特殊教育协会,为聋人朋友们提供培训。
教聋人们编中国结,也来自杨学渊的灵机一动。2001年,她在北京王府井看到中国结,爱不释手,就去书店买了本教材自学。从北京请来的老师教了一半跑了,她硬着头皮亲自上场。就这样,这个中国结培训班在澳门办起来了。
这几年,培训班的学员们编出了6000多件作品,在澳门举行过四次展览。2006年赴北京参展,他们的作品《同根生》震惊全场。
这些年,杨学渊一直不遗余力为聋人们奔波呼吁。“何特首很好,我请他参加我们协会的剪彩仪式,他一口答应了。”经过她的努力,聋人如今在协会参加培训,每个月都能拿到1800元政府津贴。
年过五十的杨学渊,丈夫是公务员,儿女在国外学业有成,稳定的收入让她无须为生计发愁,但她停不下来,“像我这样坚持十几年的人很难找到了。我们不做,谁来为这些聋人们争取权利?”
记者熊爱玲 查昭 晏雯 7月10日发自澳门
【记者手记】
乡情伴随日日夜夜 在香港,在澳门,在采访湖北老乡的这些日子里,听得最多,感受最深的,是一个词:乡情。
一个词,两个字,浓缩了多少游子的故土情怀。
这情怀是乡音。每一个湖北老乡都会说出一口流利的武汉话、黄冈话、咸宁话、随州话……愉快热烈的乡音,伴随着我们的这十几个日日夜夜。
这情怀是思念。那些河流、村庄、少时的伙伴,那碗热干面、土糍粑……一直牵扯着他们的神经。
这情怀是奋斗。“我要打好这份工”,香港特首曾荫权的一句口号,亦经常从他们的口中冒出。
这情怀是报效。为家乡建学校、修公路,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帮助那些孤独的老人。他们很少谈及为家乡做了什么,说得更多的是还想做什么。
他们以作为一个湖北人而自豪,湖北为他们有这样的赤子情怀而自豪。
|
|
[move]讓風吹走伱啲嚘矁,讓雨洗掉伱啲烦惱,讓陽桄帶給伱温煗,讓月亮帶給伱温馨,讓美好啲論墵帶給伱開心! ьō啵吇Ζǐ[/m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