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位朋友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觉得值得大家一看:
“那么,对戴上助听器又听不明白语言的聋人来说,戴助听器到底有没有用呢?或者说,还要不要戴助听器呢?听力学专家有他的看法:不管聋人残余的听力多么微弱,都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助听器发挥其残余听力到最大限度,不断提高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尽管不能听明白语言,也可以利用助听器来听取自然的音响以方便生活。比如,敲门声,身后汽车的喇叭声,电话是否接通的声音,等等。但同时,专家也指出,这一看法因人而异,跟聋人自身对声音的需求程度有关。严重听力损失的人,不戴助听器或可听见巨响,但戴上助听器后,一下子有许许多多的外界声音:不但有说话声,还有走路的声音,窗外的汽车声,屋里空调声,甚至用电脑时的声音也放大了,他一开始必定会感到无从适应。深度听力损失的人则因原来从没听过声音到听到声音又分辨不出是什么声音,也有同样的不适应感。当这种不适应感经过努力尝试还是无法消除时,助听器不可能成为一种好的选择。而能够克服这种不适应感并戴助听器的人,助听器主要用于听取自然的音响。就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具——电话而言,他能听到电话铃响,但不敏感,接电话的反应不快,拿起话筒可以逐渐练习并分辨出电话是否接通的声音,但分辨不出电话里的语言。面对语言,他可能永远都只能是初到中国且不辨中文的老外。如果这位聋人周围环境里一起生活、工作或学习的人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常常问他戴上助听器是否能听见声音,既然听见了声音,比如电话铃声或敲门声,为什么不去帮着接听电话或是打开门。他很可能厌烦了不停地为自己解释,到处介绍听见声音不等于听得明白这一道理,干脆选择不戴助听器以落个清静。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医学上的客观规律,还对聋人和健听人都造成一种误导。
我曾遇见两位聋人朋友,他们在是否配戴助听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解释了什么叫“因人、因事而异”。这两位朋友有几个共同点,都是属于严重听力损失,都是2、3岁因药物中毒而导致的神经性耳聋,都在幼年配戴过助听器。所不同的是一位配戴助听器后能克服嘈杂环境带来的不适感,戴助听器主要用于聆听自然的音响,同时,也通过将听到的声音碎片跟其代表的语言含义强行结合,通过对照”上下文”猜测等方法来分辨语言,能听明白百分之五十左右,虽然能听明白语言的范围不大,但他表示自己喜欢听到声音,对不能百分之百听明白语言不太在乎,愿意与助听器为伴,并跟身边的人们解释”听到声音不等于听得明白”这一原理.而另一位的选择是不戴助听器,生活交流依靠手语,书面语并结合看口型.只是在他的孩子刚出生时重新戴起助听器.因为他爱人也是聋人,而儿子是健全人.初生的婴儿总在夜间哭闹,他就戴着助听器入睡,爱人则用一只手轻搭在儿子身上.这样万一儿子哭闹,夫妻俩总能及时警醒,给予安抚.对他而言,助听器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平时大部分的时间,”听”并不是最重要的.此外,这两位朋友目前都在电脑软件公司工作,都受人尊敬,并享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