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听器迷你小问答
问: 听力损失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应该戴助听器?轻度听障有无需要,适不适合配戴?
答: 这是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可惜没有标准答案。简单的说是视个人需要而定。有人已经退休了,没有什么社交生活,听力损失到中度甚至重度都不觉得有需要,有人只有轻度的听障却觉得影响了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活跃社交生活的人。在英语里,影响到语音辨识最重要的就是子音,子音听不清楚往往会听错别人的意思(如七百听成一百),而子音是属于高频、低能量的声音,所以使在4kHz,8kHZ有40分贝左右的轻度听障,已经有可能对语言辨识产生影响。当然在中文是否如此,我们尚在研究中。所以在某些状况下,轻度听障也是适合且应戴助听器的。但最后要提的是助听器的成功与否,和患者的需要及动机有绝对的关连,自觉需要的成功机会才大。反之自己不认为需要,往往也不曾很积极地去戴。
问: 助听器该戴一边还是两边?
答: 上帝替人创造了二耳是有原因的,两耳听比单耳听有多了许多好处。包括(1)两耳加成效果(2)提高辨别声音来源的能力(3)增加讯杂比(signal-to-noise ratio)等。
所以原则上如果不是非常不对符称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应该是戴两边比较有利。欧美国家配二侧的比例约在六成左右,但实际上也有现实的考量比如说外观、财力等。我们建议患者不妨在助听器厂商处试试戴二边比一边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确实觉得有好处,并且财力又许可的话,两侧应是正确的选择。
问: 助听器把声音放得很大,会不会损坏我残存的听力,让我的听力继续恶化下去?
答: 这也是许多患者或患者家属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学界早年也有争议了一阵子。目前的看法是,临床上助听器评估时会测得UCL(不舒适响度值uncomfortable loudness level),如果将助听器的最大输出值设定在UCL之下,则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音量开太大而造成耳朵不舒服的情形,一方面也可确保对剩下的听力不曾进一步的损害。如此一来就可以说助听器是安全的。但是确实有患者或小朋友的听力是渐渐衰退的,但大多数状况是自然的病程,与助听器之配戴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问: 什么是"隐藏式”助听器?适不适合于每个病人?
答: 隐藏式的正确名称应是深耳道型(CIC,completely in the canal)。它是戴在耳道的深部,外面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除了在美观上极大的优势之外,它也有其它的优点,包括高频处有较高的放大率 「反馈声」较小 外耳道的阻塞效应(occlusion effect)大减 较佳的分辨声音来源能力等。
由于这些优点,使得对这种助听器的满意度较传统的为高。但凡事必有得就有失,CIC也有许多缺点,包括了不太好配,维修次数多,不易调整、操作,价格较贵等。所以在美国的市场,CIC上市六年来,占有率一直在10到15%,并未明显提升,并且退货率高达1/4,就是因为这些缺点所致。并且,并非每个患者都适合配CIC,一般而言,轻、中度的听障(损失在60分贝之内),耳道圆且年轻的患者,比较容易成功。
问: 助听器厂商那么多,如何选择才正确?
答: 的确,医院不卖助听器,做完了检查还是要向厂商买。不可否认的现在在路边摊,电器行,或看报纸广告去买助听器的大有人在。这样买到的无品质保证,不见得适合,且维修上会有困难,我们是极不鼓励的。比较理想的是到大医院耳鼻喉科做完整的评估后再经由医院转介到可靠的厂商购买。那怎样的厂商是好的呢?并无标准答案,在此提出一些值得参考的项目:
服务要亲切,要有热心与耐心,因为助听器不是配了就没事了,往后常常需要维修、调整或保养,所以厂商的服务态度很重要。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一至三个月的试戴期,因为助听器有可能不合适,不合适应可退费,美国平均六只助听器就有一只退回厂商。有没有试戴期事先必须问清楚。
最后一点是厂商的专业素养及是否愿意开发本土的维修技术。台湾因市场小,全部都是代理欧美名厂,但很多只限于代理而已并无维修的技术,且许多厂商人少,常常找不到人。这点可能不能过度要求,希望能慢慢改善。至于少数厂商愿意开发维修技术以降低维修成本,缩短维修时间(不必寄回美国),值得我们给予鼓励。
问: 刚戴助听器时觉得很吵,因为环境中很多噪音也被放大了,有时在吵杂的环境下或听电视时听得到声音,但是听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答: 这是许多患者共有的经验,环境噪音的放大有时可以在线路[如低杂音线路]上做调整,但有时仍然免不了。必要慢慢地适应,久了大脑自然会忽视这些讯息。至于在吵杂的环境中较听不清楚,很可惜这也是助听器的限制之一。即使再好的助听器,目前仍不能很有把握的说能改进在吵杂环境中分辨语言的能力。因为最大的噪音是你想听的人以外的人的讲话,其频谱与你要听的东西是没什么差异的。目前有一些科技如数字式的助听器或使用方向性麦克风,以期改善这方面的问题,但效果仍待评估。
问: 现在市面上有广告所谓"程序化"或 "数字式"的助听器,它们有什么不同,又相较于传统的助听器它们有什么好处?
答:先谈程序化(programmable)助听器,它仍然是以模拟(analogue)的方式处理讯号,只是可以有多频宽,同时对各频宽的压缩比,压缩阈值以程序来控制,在不同的听觉状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组合,也有记忆的功能。比传统的线性式或压缩式的助听器来得进步。
而数字式(digital)则不同,乃是以数字的方式来处理讯号,目的是解决噪音中的语音辨识及反馈声的问题。目前国内已有的数字式助听器包括闭架式(close plateform)及开架式二种。闭架式有二种厂牌:Widex的Senso及Oticon的DigiFocus,它们都只能输入一个最好的软件,开架式则有Philip Digital Freedom的数字助听器,可以输入四个不同的软件以适应不同的听觉条件。根据国外的报告,数字式助听器在许多方面的患者满意度都较传统型的为优。包括声音自然、反馈声小等,但在噪音中的听觉能力却没有增加。而且由于价格昂贵(台币一边约5~6万元),这样的好处是不是值得2-3倍的价格,是值得考虑的。当然数字式是未来的主流,一但价格下降,所有患者将享福利。
问: 人工电子耳 (cochlearimplant)和助听器有什么不同?那个比较好?
答:这两者基本原理不同,适用的患者也不相同,无法直接比较。助听器是将声音放大后传送到其内,还是要靠内耳剩余的毛细胞将声波转化成神经的电能再传到听觉中枢去。而人工电子耳则是不经过内耳毛细胞(因为毛细胞多已退化死亡)直接以电流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而这电流刺激是经由一个语音处理器(speech processor)将语言转化而来。临床上人工电子耳是使用于重度到极重度听障,助听器已没有很明显帮助的患者。如果残存听力不少,助听器仍有帮助是不适合装电子耳的。很多不清楚这原则的轻、中度听障患者常常来门诊要求装电子耳。这是不对的。并且电子耳是手术,仍有潜在危险,且价格昂贵 (约60~70万台币),所以在给任何人装之前一定要经过审慎、严密的评估过程。所以这二种装置孰好孰差是无从直接比较的,有的患者适合电子耳,有的则适合助听器,因听力损失程度及语音辨识能力的好坏而异。
以上简单提供了一些问答,希望对读者有帮助。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人口的老化不可避免,而伴随老化而至的就是听力的衰退。到了2020~2030年,所有医疗资源的75﹪都将用于老人身上,看官到时恐怕也是超过65岁的老人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