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为“星星和伙伴们”的公益演艺会在广州举行,由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组建的花城爱公益艺术团在现场带来精彩演出。记者了解到,除了健全人士志愿者以外,该艺术团的义工队伍中还包括具有艺术技能的残障人士,自闭症患者、听障人士等也纷纷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据悉,2017年广州市孤独症儿童服务者协会服务人群6000余人次,志愿者服务时累计超过2880小时,并推出“星星伴跑团”等多个长期服务项目。 故事 自闭症少年掌握四种乐器演奏 在“星星和伙伴们”公益演艺会的舞台上,一名16岁的少年表演了葫芦丝《竹林深处》,他叫唐世宁,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从下午彩排开始,母亲邱文志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世宁是两岁半确诊的,当时我翻到《广州日报》一篇有关自闭症的报道,对照上面的量表进行了自测。”邱女士回忆,“结果他的符合率达到98%,后来我们在中山三院得到确诊。” 由于确诊及时,世宁立即接受了治疗。除了很晚都不会说话,世宁是个喜欢“旋转”的孩子,不但自己爱转圈还特别喜欢陀螺一类的旋转物体,并且对低频声音十分敏感,无法忍受坐公交车。“70多岁的爷爷每天抱着他从终点站到起点站不断重复地坐车,进行脱敏,白天上幼儿园,晚上去培训机构。” “广州的公益氛围很不一样,世宁的音乐天赋就是志愿者发掘出来的。”邱女士告诉记者,早期她带着孩子参加了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在训练中得到了音乐启蒙,此后,世宁掌握了钢琴、萨克斯、葫芦丝和陶笛四种乐器的演奏。 “后来,学校的老师专门为他请外教上课,现在他已经在学作曲了。”除了天赋的挖掘,志愿者的伴跑活动还让世宁爱上了跑步。“进入花城爱公益艺术团,是他自己的意愿,他知道这是在帮助别人。”说到这里,邱女士露出了笑容。 邱女士告诉记者,世宁今后还将尝试教授更多自闭症孩子学习乐器,“星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融入社会,世宁很幸运生活在广州,可以接触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志愿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感受着浓浓的爱,所以他现在也能用音乐将爱传递下去。” 听障志愿者致力培养聋人蛋糕师 演出前,在后台的小房间里,90后黄嘉淋正在和她的伙伴们排练舞蹈。虽然他们的舞步跟随音乐而转动,但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声音。作为听障舞者,他们的排练在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的协助下进行。 “我出生在广州,一岁时发了一场高烧,因为一种药物引起了耳聋。失去了美好的声音,也不会说话。”这是小淋用文字讲述的成长故事。“从幼儿园中班开始爱上舞蹈,上舞台是我的梦想。”在无声的世界里,她依然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在超出常人的阻碍下练习舞蹈。2008年她出现在了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出《星星你好》。后来,小淋加入了扬梦之风特殊人士艺术团,她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参加不同的团队,“参加公益活动,做志愿者很快乐,做事有意义,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2015年,小淋开始接触蛋糕制作,发掘出了自己的新特长,自费学习蛋糕制作技术,并创办了一家私房烘焙工作室。“每年过生日,爸妈都会给我买蛋糕吃。”在小淋眼里,蛋糕是一种幸福的食物。除了自己创业,她和丈夫也致力于培养更多的聋人蛋糕师,“不少听障人士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希望能发挥出他们的专长,使他们得到谋生的技能。” 小淋的丈夫介绍,他们平时还会进行一些手语教学分享,“其实聋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障碍,我们经常向广州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分享手语课,也是希望如果有一天他们在社交场合遇见听障人士,可以用基本的手语进行沟通,我们希望能努力缩小健全人与聋人之间的交流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