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类人,始终对中俄走近耿耿于怀,近几日甚至于恼羞成怒。在中俄宣示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际,有人重操沙俄侵占中国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旧话,把当代俄罗斯描述成中国最具威胁的、天然的敌人。本来,从历史角度谈论中国失土之痛,也是爱国情结的一种体现;但是,前提是尊重史实、正视现实、以史为鉴、昭示未来。而借机使用“俄奴”、“毛俄”之类的词语,含沙射影地、甚至明目张胆地进行政治攻击,显然是别有用心。
事实上,在沙俄侵略与支持下,中国北方领土被侵占与被分裂出去的总计约310万平方公里;其中,民国政府1946年承认蒙古独立,分裂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在谈论这个问题上,也不要为“民国”遮羞而回避外蒙古的历史问题;以史为鉴,当代仍然存在支持分裂中国的外部势力。
有些人为了贬损现政体,不惜颠倒黑白,粉饰蒋政权、赞美蒋介石的“地图开疆、日记强国”这种自我标谤与政治挖坑行为。蒋政权与前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条约,不仅承认了外蒙公投独立的“自决权”,使156.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从此正式分裂出去,而且同意前苏联在旅顺“有权驻扎陆海空军并决定其驻扎地点”的要求。当然,清王朝以条约形式先后四次割让给沙俄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历史罪过,也不能算到蒋政权头上,因为“被侵占”与承认侵占的“割让”是二个概念,一国合法政府所签署的边界与领土国际条约具有继承性,除非由国际组织否决其有效性;依蒋政权时期的中国国际地位与国家实力,也根本无力改变这一国际强权规则。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举行和会,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理应收回战败国德国所侵占的山东半岛主权,却被美、英、法强行作主送给日本。我们无须再去谴责什么,认识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本质,警惕他们后人的心态,明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的道理,这就是以史为鉴、昭示未来的价值所在。
当代中国依然身处美国的威胁之下,美国在重兵云集亚太的同时,利用台湾、钓鱼岛、南海诸岛问题,阻碍中国统一进程,挑唆和庇护侵占中国领土的国家与华为敌。这种处境之下,有人却鼓吹中国与俄罗斯反目,收回在国际法理上已经失去的领土,无非想让中国成为美、俄二大武装集团的夹击对象,从而实现肢解中国、占领中国、灭亡中国的险恶用心。哪些人会这么想?会这么做?田中奏折就是这么规划的,李登辉就是这么想象的,藏独、疆独组织就是这么幻想的,国际上一切反华、仇华势力都是这么梦想的。
有人认为,中美增强政治与战略互信,美国就不会支持侵略中国、分裂中国的势力。改革开放三十年,实际也是中国积极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国的发展不仅为美国输送了大量物质财富,而且将一半以上的外汇储备交给了美国管理和使用,在国际关系上也对美国所作所为给予了忍让、默认,甚至积极配合,这一切换来了美国的信任和友好吗?
未来的俄罗斯是不是中国的敌人,关键***是否能够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实现民族复兴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离不开公平互惠的国际合作机制。当前敢于抵制美国霸权的,尤其是具有足够抵制军事实力的,目前还只有俄罗斯。当前美欧长期维持对华武器禁运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只有俄罗斯对中国军备现代化提供了支持。要想实现强国梦,中国就需要同俄罗斯联手,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秩序,共同建设和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同样,这也是俄罗斯抵制北约东扩、重振国威的现实利益需求。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中俄深化合作是一个务实的正确选择。
从长远来说,被俄罗斯占有的传统失土,取回方式上不外乎三种途径。谈判要回来,这不可能;但必然引发俄罗斯的戒备,中断与中国一切合作,让日本、印度收获利益。武力打回来,后果难料;谁也不能保证美国、欧盟、日本不会在中俄两败俱伤时趁虚而入,他们也必然会选择地广人稀的俄罗斯,而联手打败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的中国,俄罗斯得了面子,他们会得里子。第三种途径,就是增强政治与安全互信,深化中俄外交、经济、军事、技术全方位合作,建立中俄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合作关系,借助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在互利互惠合作中造福二国人民。
有一类人,他们实际上从来不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甚至不是中国籍公民,为何喋喋不休地挑起中俄猜忌与矛盾呢?作为中国的现实威胁,300多平方公里的海疆,台湾及200多平方公里的太平洋经济专属区,近300平方公里的西藏与新疆,正面临着侵略势力、干涉势力、分裂势力的威胁。此时此刻,美化干涉中国内政与支持侵略中国的现实力量,挑起中俄猜忌者,不是前述欲图肢解、灭亡中国的邪恶势力,也是正中他们下怀的糊涂虫。
当然,中俄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并不针对第三者,也即并非主观上要与美国为敌,而是基于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构建公平互惠、多元平衡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建立国际协作与制衡体系。连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中国与俄罗斯二个强大的邻国深化政治、安全互信与经贸合作表示理解,也承认中国的稳定与繁荣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却有人死抱“远交近攻”的攻击性思维,忘却“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之道,显然与中国追求和平与繁荣的目标相悖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