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多出现于50岁以上老年人的突发性耳聋,近来频频出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所谓突发性耳聋,就是指在短期内(不超过3天),听力在不明原因(排除异物)的情况下一定程度损失。突发性耳聋,由于发作紧急,又被形象地称为“暴聋 ”。 为什么频现中青年“暴聋”者呢?突发性耳聋的原因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病毒感染、内耳栓塞、缺血、内(或外)耳毛细胞功能紊乱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年轻人突发耳聋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门诊中突发性耳聋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性:喜欢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疲劳。人长期处于压力过大和身心过度疲劳状态,会阻碍内耳血液供应,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导致失聪。而沉重的工作压力亦会令本身患有耳鸣的人士病情恶化。 另外高血压、糖尿病年轻化也是一个原因。因为突发性耳聋的潜在危险之一是高脂血症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以及血管壁损伤、长期压力紧张而引起的血管痉挛。 而年轻人长时间打手机、常用耳塞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经常置身于噪声或巨大音响中的人群较容易患突发性耳聋。 突发耳聋要“急诊” 突发性耳聋往往发在不知不觉中,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有的则发生在感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之后。因此,不少患者没有引起重视,认为吃点去“火”的药,休息休息就会好,有的患者听说需要住院更是不乐意。张榕教授指出,突发性耳聋发病急,进展快,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有关,应视为耳科急诊。目前循证医学证实,突发性耳聋应作为急症处理,患病超过2个月,听力会随着毛细胞的死亡而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而且往往会留下难以治愈的耳鸣。为此,治疗暴聋关键在于尽早,患者在发病一周内治疗的效果最佳。 对于双耳重度或者极重度听力损失的突聋患者,通过佩戴助听器 或者接受人工耳蜗 植入手术,可以重新回到有声的世界。 试试“欧洲指南”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主要的方法有血管扩张剂、激素类、抗凝血剂、抗病毒药 、高压氧 等手段。但没有统一的规范,医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治疗手段,基本是一个方案治疗不同病人,迫切需要提高诊治水平。 2004年德国制定出了一个“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指南”,该指南根据患者纯音听力曲线,将突发性耳聋分为四型,针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然后制定个性方案,对症治疗,大大提高治愈率,尤其是全聋的病人。 “欧洲指南”将突发性耳聋分为四型:低频下降型(低频听力损失严重,发病机理是内淋巴积水)、高频下降型(多由外或内毛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引起)、平坦型(多由内耳缺血所致)、全聋型(一般认为是内耳迷路血管栓塞 、缺血引起)。将暴聋分型治疗比较科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仅治愈率提高,药物副作用也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