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20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网
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它是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的工具。(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杨军辉)手形是它的物质载体,主要是通过手的形状、位置等的变化,再辅以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
手语是否是一种语言,是否获得独立的语言资格,目前尚有争论。但手语具有语言的某些属性,是聋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这一点勿庸置疑。我们应该怎样学好手语,尤其是自然手语(自然手语是指聋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比量出来的,不是根据汉语语法规则打出来的手语。而文法手语则是根据汉语语言规则打出来的手语,顺序是与汉语一一对应的。目前,课堂教学用的就是这种手语。),以便更好的与聋人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手语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沈玉林在他的《中国手语与常用手语表意法比较分析》中认为手语表意主要有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等。摩状指模仿事物的形状。会意是将一些不宜直接模仿的或比较抽象的事物,采用与这类相关联的事物来间接表达词语的意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点(指向)所表达的事物。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声语言的语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语或模仿字形、书空字形等的方法来表达词的意义。我们在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就很容易弄懂聋人打出来手势的意思了。如用手直接指着身体的某个器官来表示该器官;根据用手模仿出来的事物的形状来判断该事物的名称。
在构词法上,手语有词根和词缀。比如由一个“女”的词根,我们可以构成“姐姐”、“妻子”等词语。在手语句子里,也有主谓宾、定状补等成份;有主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子结构;也有宾语前置、定语倒置、状语倒置、省略句等常用特点。(〈简论聋手势语的构成要素〉蔡浩中)。我们在掌握了手语的这些特点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手语,学习手语,甚至在有些词不会时可以根据手语的特点和规律自创手语。
二、掌握聋人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结果的表现形式。我们掌握聋人的思维也有助于理解和学习手语。聋人的思维与正常人是有所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其称为“聋性思维”。张宁生教授曾这样定义“聋性思维”:聋性思维是聋人社会多发的,不同于寻常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聋人思维是由直观动作、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文化水平较低的聋人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是依靠情景表象或手势进行逻辑思维的。具体来说,有两个特点。一表现在聋人思维是情景形象思维、动态思维。所谓情景形象思维、动态思维是指面对事物或情景时,聋人不会用语言文字进行概括提炼。而是停留在现象当中。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和运动性。比如聋人在看到几个人在打骂时,他们不会用打架这个词来说明这几个人在干什么,而是通过模仿这几个人的动作、手势,模拟这几个人当时的情景来告诉我们他们在打架。在聋人思维里,那是一连串的动作的组合,像动画片一样。再比如聋人观察事物时,较常人更能找出事物的明显特征(不一定是本质特征),并且用手势模仿比划出来,以此代替该事物的名称。二是聋人在描述事物的属性时,是先确定事物具有该属性,然后再描述属性的程度。如描述飞机飞得很快,他们会先描述飞机飞得快,再加上程度副词很。也就是说他们会描述为飞机飞得快很。我们如果了解了手语的特点规律和聋人的思维方式,就更能理解聋人平时打出来的“狗屁不通“的手语和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了。
当然,要学好手语还有很多因素。不单是这两个方面。要对手语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你才会主动的学习探索。才能够时时找出自己不会的并加以学习。而没有兴趣只会被动的接受。此外,还应该有一个好的环境。要多接触聋人,多与聋人沟通,融入到聋人集体中。手语是用来交流的,只有多用它来交流,才能提醒你哪些词句的手势会了,哪些不会,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