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我正在整理耳蜗内植的材料,无意中发现这一篇好文章,特转录供读者参考。
原文题目:人工电子耳植入术。无作者名称,但可看出是医科工作者。我作了一些改动,并加了一些注释。原载http://go1.163.com/jdzhouyun/er/rgdzezrs.htm
2002.8.11)
人工电子耳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对于正常的耳朵来说,外耳收集外界的声音,振动鼓膜和三个听小骨,透过卵圆窗引起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听觉毛细胞,毛细胞再将声波转变为电流传到听觉神经与大脑,引起听觉。大多数的听障患者都是由于听觉毛细胞先天发育不良或受损,一般助听器只有单纯放大声音的功能,仍须经包含不良毛细胞的原有路径传导,因此语言辨诚能力受到影响,特别是高频听力无法有效提升。然而人工电子耳的基本理论是在耳蜗内植入电极越过发育不良或受损的听觉毛细胞,将声波转换为电波后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再传至大脑,所以效果比助听器更好。最早在1790年Volta首先发现电流刺激耳朵会产生听觉,1957年Djourno等人开始将金属线放入聋人的耳蜗,并用交流电刺激,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研究正式萌芽,1972年House与Urban研发出单频道人工电子耳,而1984年澳洲的Clark等则研发出核式(Nucleus)22个多频道人工电子耳,目前人工电子耳的市场以多频道为主,澳洲核式已进展到24个频道,其他主要的厂牌包括美国的Clarion有八个频道(注:Clarion 现已增至十六个,并将增至三十二个),奥地利的MED-EL 40+ 则有12对电极,电子耳效果的好坏,与频道的多寡关系不大,取决的因素在于语言处理策略(processing strategy) 对讯号处理的速度。
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适应症
在人工电子耳植入术的初期,仅适用于学话后(post-lingual)失聪的成年人,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工电子耳对先天性学话前 (pre-lingual) 的幼儿,其聪能的复建也有显著的效果,所谓习语后失聪是指听力丧失发生在语言已完全发展之后,而学话前失听是指尚末开始学习语言之先天性听障或因脑膜炎引起听障之婴幼儿。
成年听障者的适应症:
1. 较无年龄限制,一般指年龄>=18岁。
2. 两侧重度到极重度的感音性听力障碍。
3. 配戴传统式助听器有些许效果sentence recognition score (句子认知能力) < 40%-50%。
4. 无内科方面的禁忌症。
5. 习语前失听且未曾配戴助听器的成年患者效果不佳。
幼儿听障者之适应症:
1. 双耳极重度聪障 (平均气导阀值大于九十分贝) 者。
2. 年龄大于2岁,若因脑膜炎引起之听障,为避免耳蜗骨化(ossification)可尽早施行手术。
3. 经配戴适当之助听器六个月以上语言发展无明显进步者。
4. 没有其他接受手术之禁忌症或无法配合术后复健训练者。
5. 具有高度学习动机者。
6. 有完整的术后教育计划者。
人工电子耳植入的术前评估
包括病史的询问、听力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详细的询问病史可以排除无法接受全身麻醉的全身性疾病,并了解听障儿与家长的心理状况,包括动机、配合度和期望。
完整的术前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力检查(pure-tone audiometry)、语言辨别测验(speech discrimination test)、声场听检(sound field audiometry)、听性脑干反应(audio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耳声传射(otoacoustic emission)等。基本上聪障儿必需配戴助听器,并接受听觉口语训练至少六个月以上,再重新接受听力检查,以确定重听的程度及助听器所能给予的改善,以便评估是否适合接受人工电子耳植入。而一般临床使用的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evoked ABR)和二到四干赫兹的听力有关,耳声传射则是用来评估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的功能,两者都是生理性的测验,无法完全代表听力,仅供参考。至于以鼓夹岬刺激法(promotory stimulation test)评估听觉神经的功能在听障儿是较不可行的,在检查的方法上也是相当烦复的。
高解析度电脑断层扫瞄(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是有其诊断及术前评估的必要性,可决定是否适合人工电子耳植入或以那一耳较佳,必要时再安排核磁共振摄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并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许多先天性构造异常可以得到诊断,如Mondinini氏发育不良(Mondini’s dysplasia)、前庭导水异常扩大、内听道狭窄等,而耳蜗是否骨化(ossification)和乳突发育的情形直接与植入手术的顺利与否有关。
人工电子耳的构造及植入方式
人工电子耳包括以下几部分,植入体内的部分包括单频道(single-channel)或多频道电极(multi-channel electrodes) 和接收器/刺激器(receiver-stimulator),体外部分包括方向性麦克风(directional microphone)、语言处理机(speech proessor)及传送器(transmitter)。(注:现在已再没有使用单频道。)
植入之方式是在全身麻醉下,于已剥除毛发的耳后作一皮肤切口,藉由乳突切开(mastoidectomy),由后方进入中耳腔(posterior tympanotomy),将电极经圆窗上方施行耳蜗造口术(cochleotomy)植入耳蜗之鼓室阶(scala tympani)内,接收器的部分则放置于颞骨上磨出之凹槽内,切口缝合后,予以包扎即可。当皮肤愈合后,只可见些微的突起,传送器则固定于耳后与接收器/刺激器相对之位置,当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后,送至语言处理器,将讯号放大、过滤、数位化,并选择及编译成适合的声音,按著藉由传送器与接收器之感应线圈相互感应,由刺激器将电子脉冲传到植入的电极,刺激听觉神经。
植入手术可能的并发症包括皮瓣坏死、感染,味觉障碍、头晕、耳鸣、颜面神经麻痹、廔管等。但对于一位经验丰富的耳科医师而言,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
影响人工电子耳植入成效的因素
人工电子耳植入的成效,有赖听患者、医师、或听障儿、家长、听力检查师、听能训练师的团队合作。就听障儿本身而言,接受手术的年龄越早越好,残存的听力或听觉神经的功能越好则效果越好。一般来说,六岁之前若未配戴助听器者,听觉神经可能萎缩,大脑对音声的辨识力减弱,植入的效果较差。至于人工电子耳的部分、与植入的电极种类、电极数目、语言处理的方式等,都有关系。至于术后的听觉口语训练更是不容忽视,需要听障儿、家长和听能训练师的长期配合。
术后的训练
术后的训练计划主要是要让植入的人工电子耳提供可听到而舒适的声音刺激。当伤口愈合后,患者须回到医院接受外部结构的安装,并由听力学家驱动每个电极,进行“听力电流调整”(mapping)。所有语言编码策略(speech coding strategy)及可改变的参数均储存于语言处理器中,根据通过之电流,每一个电极都有其阈值(threshold level)及舒适值(comfort level),听力学家藉由改变程式或电流调整,提供更舒适的声音。由于许多听障儿在术前的听觉经验很少,使听力电流调整的工作加困难。在语言处理器设定完成后,专业人员将会为其订定完整的听觉复健计划,注重于听障儿听力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使其能运用这些由人工电子耳植入传来的声音资讯。经由人工电子耳所听到的声音与正常耳听到的并不相同,一般而言,先天性听障儿在术后接受一至二年严格的听觉口语训练后,大部分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但家长亦不能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毕竟人工电子耳仍为辅助听力的工具,是不可能让听障儿变为正常。成年人学话后的听障,在开频后的三个月,即可有显著的听觉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