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27|回复: 11

过去的就放下,与你分享佛教故事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1889

帖子

1990

积分

顶级会员

辽A-亓簟

积分
1990

助人为乐奖新人进步奖

QQ
发表于 2011-5-28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d58727694.htm

有一次,一休禅师和徒弟出去讲禅。走到桥边,遇上山洪爆发,洪水把唯一的桥梁冲毁了。师徒二人站在桥边发楞,正想着:“怎么过去呢?”

这个时候,有位年轻貌美的小姐也要过河,看到桥梁断了,万分着急的跺着脚。

一休禅师见状便走上前问:“小姐,你要过去吗?这样好了,我来背你过河。”

这个小姐因为有急事,顾不得男女有别,回答:“好啊!好啊!”于是,一休禅师就背着小姐涉水过去了。到了对岸,一休禅师把小姐放下,双方便各奔东西。

而跟在后面的徒弟心中一直不以为然的想:师父常常跟我们所,“男女授受不亲”,今天遇到这么一位美丽的小姐,却很喜欢的背着她涉水过河。但是,由于对方是师父,自己是徒弟,他也不敢说出心中的想法。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徒弟心里仍然放不下那件事。终于有一天,他跑到师父面前说明他不以为然的意见。

师父一听,不禁抚掌大笑:“哎呀!徒弟,你太辛苦了!我在背那个女人过河后,就放下了,你怎么还把那个女人背在心上,而且一背就是三个月,真是太辛苦!太辛苦了!”

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心里都背着各种的担子,包括疑惑、杂念、妄想、烦恼和一些是非善恶,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凡事都计较,凡事都放不开,凡事都积压在心上,那人生会很辛苦。为什么不把心里的担子放下来,把心里上的石头搬开呢?

  

  

  

放下
有一个叫黑氏的梵志,精通三明之学,善神通咒术。因为神力的缘故,他知道佛陀是世上无比尊贵的觉者,能得到佛陀的教化,会很快证得人们期待的阿罗汉果。有一天,他运用神力,左手拿一株硕大无比的合欢花,右手擎一株灿烂鲜艳的梧桐花,来供养佛陀,礼拜佛陀,并向佛陀咨询法益。

佛陀见他这么辛苦,就对他说:"你放下吧!"

梵志听了,愉快地放下左手的合欢花。

"你再放下吧!"

梵志又悄然地放下右手里的梧桐花。

"放下!"

"世尊呀,我现在已是两手空空,你还教我放下什么哟?"梵志有点委曲地说。

佛陀说:"我不是要你放下手里的花,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所有的一切邪知邪见,统统舍去,到无舍可舍时,就是你了生脱死的地方。"

梵志听了,当下就证悟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评语: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记得我一个朋友,非常聪明能干,一心想着考取研究生。要学习的时候,他必定要念叨一番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话,反正心里想的,嘴里念的,总离不开一定要考上这个内容。结果是很无奈的,他面临的总是一次次的失败。

其实,一旦放下他心里的包袱,以他的聪明才智,实现他的梦想如探囊取物。

  

放心放下:佛教小故事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冻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弄倒?」

师父脸一整:「谁说好好的?你没见雪把柏叶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为了保护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霁再扶起来。」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机,香油收入少多了,连小沙弥都紧张,跑去问师父怎么办?

「少你吃?少你穿了吗?」师父瞪一眼:「数数!柜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房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春天果然跟着来了,大概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漫烂,更胜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沙弥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法音集—佛教典故.放下解脱
守成法师著
往昔有一比丘,因其爱欲资生之物,致使身虽办道,而心常贪婪,于此身心不克调摄之下,道业亦颇难迈进,虽迭经寒暑,仍然不得圣果。一日,在自我检讨时,深愧心为爱缚,意念不专,若不求大善知识开示心要,恐迷途难返,于道背驰,徒劳无益。于是,往诣摩偷罗国,参访优波笈多尊者。一见尊者,五体投地,并将其来意一一禀告,乞求尊者慈悲开示。

是时,尊者知其为贪念所缚,须以方便,教令得脱。遂语比丘言:“汝能依教奉行,吾当为汝说法。”比丘答言:“能依教奉行。尊者即便将其入山,以神通力,化一大树。”语言:“汝当上此树顶。”比丘即时应声而上。尊者又于树下化一大坑,深广千肘。语言:“放汝双脚。”比丘如言放下双脚。又语言:“放汝左手。”彼亦随时而放。又语言:“汝当再放右手。”是时,比丘念言,身处高大之树顶,全身系于右手,树下又有一大坑,深广千肘,若将右手放下,顿时粉骨碎身,何能闻师法要,又复思念,既已应诺于先,一切依教奉行,宁可牺牲身命,决不食言。

于此一刹那间,身爱即灭,放手便堕。开眼不见树坑,安然身立尊者面前。是时,一无所念,唯感身心轻快。尊者遂为略说法要。其于言下,而得解脱。

按:所谓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唯识述记》云:“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我人现前一念之所以不能解脱自在,无非受贪嗔痴爱等烦恼尘劳之缠缚。我人果能识得人身如朝露,世事等空华,将一念放下,不受尘劳所萦绕,则当下即得解脱,如是念念放下,即念念得解脱。

工夫至此,便如明镜当台,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来不现。”然而,说来容易,行非易事。笔者于此,敬劝道友,且将一句“阿弥陀佛”不断的持念,日久功深,心念自然放下而得解脱。

  

  

【佛教故事】佛曰:看透,放下,自在,随缘
一个青年背一大包,千里之外找到无际大师,他告诉大师,他是那么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已经让他疲惫到极点。

大师问:“你包里的是什么?”

年轻人说:“它可重要了,有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来!”

大师带着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河。

上岸后,大师说:“扛了船,我们继续赶路。”

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的动么?”

大师带着微笑答道:“对的,你是扛不动的。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很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只有学会放下,生命才不会那么沉重。”

年轻人放下包袱继续赶路,忽然发现步子轻松而喜悦,比以前快很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承重的。

  

  

放下欲望
净空老法师讲述
美国人跟中国人比较,美国人物质生活确实比中国人好,他们有很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全都是电气化的设备,出门都有汽车代步,每一个家庭都有庭院、花园。我第一次陪韩馆长回到祖国,在大连他们的乡亲父老问起美国的生活,个个都投以羡慕的眼光。可是我告诉他们:“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们都非常惊讶“为什么?我们出门骑脚踏车,住的房子破破烂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美国人比。”我说:

“请问你们哪一个人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个都没有。美国人的生活统统是赊帐赊来的,买房子、买车、家庭用具,都是向银行贷款,从生下来就负债,到死都还不清,来生还要还债,这种精神压力多大!每天拚命工作,就为了还债。

中国人虽然辛苦一点,不负债!每天放工之后,几个人在自家门口,摆一个小桌子,吃花生米、喝老酒,优游自在,美国人哪有这种享受!所以,要晓得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第111集

放下控制占有
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干涉,这种念头要淡忘、要消除,对于我们修学的功夫就不会造成障碍。凡人都会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干涉、占有,这全是自私自利;说自私自利是总说,其实只要稍稍有这个念头在,都是自私自利。所以,要把自私自利破掉,对一切人事,无论世法、佛法,决定没有干涉、控制的念头,我们就得大自在,就得真解脱。千万不能管人家的事情,管人家的事情,自己掉火坑里了!不管,你才能往上升。千万不要执著“我有权利来管”,你有权利是堕落!管得不好就一身罪业,三途地狱去了。《印光大师文钞》举的例子,曹操爱管闲事,堕地狱,变畜生,这是因果报应书有记载的,《安士全书》也提到这个公案。这是过去不晓得哪个朝代的人杀猪,这个猪杀了毛刮了之后,肚子上有几个字:“曹操七世身”,曹操投这个猪胎已经第七次;这是从地狱出来之后,投畜生还债。你杀多少人,杀人要偿命,决不是随随便便杀了就没有责任。欠钱的还钱,杀人的偿命,因果通三世。成了佛还是要还债、还是要还命,不能说成了佛就没有因果。释迦牟尼佛有马麦之报,释迦族遭琉璃王毁灭,这都是明显的显示给我们看,善因得善果,恶因必受恶报。

——节录自《华严经》第417卷“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

  

舍得的真意是珍惜 放下的本义是爱惜
因为“拿起”,远远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酿成“拿得起”,却“放不下”的错误。 

正如放开脚步才能往前迈进一样,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得、布施,只有舍掉陈旧不堪的执着,才能得到新的观念、新的思维;能够放下不切实际的妄想,便会轻松上路,你才有机会比别人跑的快,才有体力比别人跑的远。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随缘”和“放下”,不过这恰恰也是被误解最深的道理。 

佛教中的各种经论典籍经常这样启发世人,在我们一辈子的追求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真正去爱惜眼前你所拥有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是随缘而来,即便他们曾和我们有各种各样,或深或浅的交情,但到了最后,他们始终还是要随缘走。随缘,其实应有两重含义,不要挣扎停留于过去,把握目前与当下,是为第一重含义;随着因缘的流变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向前,努力进步是为第二重含义。因此,过去人们常常说“随缘”便是代表消极,不思进取,说到底只不过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法所说的“随缘”的真正含义罢了。 

而放下的境界,又高了一些。 

按照当代大儒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就叫“放下”。 

不过想想确实如此,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必记在心上,但是每一次提醒自己的“放下”,不过是又一次的铭记,倘若真的已经放下,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念念不忘? 

这样的“放下”在工作中,犹显得可怜。我们时常提醒自己放下对老板的不满、放下对同伴的成见、放下对公司的抱怨,我们也很明白对事不对人的道理,我们在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天就很清楚工作中要公私分明,可是你认真地用心去回忆一下那刚刚逝去的,在办公室里度过的八个钟头,你真的能放下以上的所说,真的能做到你应该做到的职业操守吗? 

无论你是不是职业经理人,只要你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而且依此谋生,并希望这份工作能更好地提高你生活的品质,你就应该放下你的“看法”,不要再紧紧抱着它们走进你的团队。 

因为“拿起”,远远比“放下”辛苦得多。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酿成“拿得起”,却“放不下”的错误。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76

主题

675

帖子

675

积分

版主

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
QQ
发表于 2011-5-28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字这么小哒,看得有些费劲~~~

136

主题

1889

帖子

1990

积分

顶级会员

辽A-亓簟

积分
1990

助人为乐奖新人进步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改了 文字大小 ) 虽然个人没有信仰,但是佛教故事还是很喜欢看的。 舍得、有舍才有得。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10

主题

628

帖子

62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28
发表于 2011-5-2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噢!

1903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421

灌水天才奖

QQ
发表于 2011-5-2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阿弥陀佛!

76

主题

675

帖子

675

积分

版主

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
QQ
发表于 2011-5-2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门···

85

主题

805

帖子

8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13
QQ
发表于 2011-5-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的。我们听力残疾人很少有朋友的。一 有了什么心事很少与父母交流的,也没朋友交流。看了你的文章让我们明白好多道理。
2011又到本命年,天要掉馅饼,地要生金银。

198

主题

3076

帖子

3092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3092

灌水天才奖

QQ
发表于 2011-5-2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佛祖, 善哉善哉
没有人能与另外一个人朝夕相处而不泄漏自己的怨气。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人愿意为了得到爱情而长期生活在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激中

8

主题

60

帖子

60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60
QQ
发表于 2011-5-2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杨雪松) 的帖子

   真是佛教的好信徒……

198

主题

3076

帖子

3092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3092

灌水天才奖

QQ
发表于 2011-5-2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7楼(杨雪松) 的帖子

引用第8楼布鲁塔斯于2011-05-29 09:03发表的 回 7楼(杨雪松) 的帖子 :
   真是佛教的好信徒……

俺不是信徒,是给佛教打酱油的。呵呵
没有人能与另外一个人朝夕相处而不泄漏自己的怨气。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人愿意为了得到爱情而长期生活在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激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签到|Archiver|版权|手机版|听障论坛

GMT+8, 2025-2-9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