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对21岁的大连男孩丛鸣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正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读大三的他不但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称号,还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上获得了“十佳青年荣誉”奖,他的作品《红金系列之北京印象》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绘画大赛金奖。当这些好消息一个个传来时,丛鸣的父母脸上流露出无法掩饰的骄傲和自豪。对他们来讲,聋人儿子能获得今天的成绩,曾经再苦再难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当记者发稿时又收到中国艺术家协会通知:丛鸣已被吸收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丛鸣1989年出生在大连,那时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娃娃。是八个月后的一次医疗事故让他对声音不再敏感:左耳100分贝,右耳85分贝。丛鸣父母的世界彻底改变了,那一刻,他们第一次体会到聋人父母才会有的锥心痛苦,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眼泪流干后,夫妻俩走上了为儿子“治聋”的路,把结婚时买的家具都变卖了,租住八元一张床位的地下室,把国内有名的医院跑了个遍,却没有一点点起色。“孩子已经聋了,可千万别错过时机让他变成哑巴啊!像这样的孩子经过语言培训是可以做到聋而不哑的!”一位老医生的提醒让丛鸣父母冷静了下来,他们不想让儿子一辈子靠手语和自己交流,他们想听他喊出“爸爸”、“妈妈”!于是,小丛鸣被送到了大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语言培训。
从学习汉语拼音的发音开始,通过看口型和用小纸条放在唇边来感受音符的用气力度反复练习发音。培训初期,丛鸣除了几个元音勉强可以让人听懂,其他的拼音因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或发气的力度不准确,很难听清楚。这种学习是枯燥而漫长的,它需要老师和家长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更需要失聪儿童超强的毅力配合训练。自尊心很强的丛鸣从父母的眼光中读懂了无限的期待,小小年纪的他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枯燥和痛苦,一次次地说,一遍遍地改。那一段日子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丛鸣总是拿着拼音卡片或小纸条反复地拼着。
刚开始,根据口型发音的丛鸣说话有些古怪,但在父母的一次次纠正和鼓励下,丛鸣的发音愈发的自然、标准。就这样,靠着父母提供的“绳索”,丛鸣慢慢地走近了有声世界。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后,丛鸣最终走进了正常孩子们的行列中,可以坐在中山区风景小学里听课了。
父母的无私付出,帮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有人说,上帝在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丛鸣的这扇窗,就是父母为他打开的。
《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的作者认为,没有平凡的孩子,只有平庸的父母。这在丛鸣父母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他们为不可预知的儿子的未来,付出了无尽的爱。为了让聋人儿子不变成哑巴,为了让儿子将来的某一天能有所建树,他们的付出非常人能够想象得到。1996年,丛鸣考入大连世政美术学校,拜徐世政为师学画。为了让儿子能学得懂,精通四门语言且受过国际金融高等教育的父亲放弃了银行优裕的工作条件,成了照顾儿子的专职老师,陪儿子一起上绘画课,回到家后,再把孩子听不懂的课重新讲上一遍、两遍,直到孩子听明白;学画的日子里,爸爸是十分严厉的,对丛鸣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点画得不对、不好,都会被他撕掉重新再画……有一次,小学三年级的丛鸣看着手中自认为不错却被父亲要求重画的速写委屈地问妈妈:“妈妈,我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我的速写已经被老师挂在班级里的黑板上给同学们作示范了,为什么爸爸还要让我重新画? ”这让妈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她告诉儿子,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付出一个小时,你就要付出三个小时、五个小时甚至更多……那一段“魔鬼训练”对父子俩来讲都是十分痛苦的过程,一米八二的成年男人为了孩子,挤坐在适合孩子坐的椅子里,一天要坐七八个小时,还要扶着酸痛的腰向老师请教绘画艺术,他盼望儿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比同龄的孩子更优秀……三年过后,丛鸣的画开始频频获奖,父亲再也没舍得撕过孩子的作品,丛鸣也逐渐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细心的母亲记录了丛鸣求医的每一个细节,现在看来,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磨砺,却因丛鸣今日的成功而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她曾带丛鸣看电影《漂亮妈妈》,影片描写的是一位遭遇下岗和离异双重打击的单身母亲抚养自己失聪儿子的艰难历程。母子俩在影院里泣不成声,演员的表演触动了她们内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母亲擦干眼泪,把所有的苦楚都压在心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为儿子选择价值不菲的助听器……记者和丛鸣交流时,妈妈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眼中满是怜爱。对于她来讲,能跟儿子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丛鸣从未对父母说过,我要让你们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但他却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地验证着这个事实。他拿回家一个又一个获奖证书,大连市的,全国的,国际少年儿童美术大赛的……大连市十五中学至今还收藏着丛鸣的《乡村》等六幅作品。
16岁时,别的同学刚学习画水粉画,丛鸣就开始尝试学画油画了。为了画好他的油画处女作,丛鸣在老师的画室里呆了整整14个小时。那个炎热的夏季成了丛鸣最难忘的夏季:画成了,他却因劳累和中暑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这幅画获得了大连市美术大赛二等奖,当时大连美协主席晁德仁先生评价说:“我还以为是幅成年人作品,这么小的孩子就能画得如此大气,有潜质!” 这对丛鸣和父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至今,《威尼斯水城》仍被悬挂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在丛鸣家里的不同位置上摆放着风格各异的画作,父亲说,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带给他不同的惊喜,总有不同的绘画元素让他“出乎意料”。
“十一”放假期间,丛鸣从学校回到大连,他利用七天假期完成了一幅长2米、宽1.4米的油画作品《周庄印象》,准备参加在瑞士举办的绘画大赛。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未画过这么大幅的油画,想尝试一下。在父亲亲手钉制的画框上,丛鸣完成了一个个“第一次”,就这样一步步尝试着走到了今天。
他们曾经是一对不幸的父母,他们有过绝望而无助的相拥而泣;如今,他们成了最幸运的父母,此时的相拥而泣却是因儿子倍感自豪的流露。
大学校园 证明: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学一年级就能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举办画展,作品《长城印象》还被巴伐利亚州政府收藏,其多幅作品被德国收藏家收藏。这让同学们发觉这个吐字并不十分清晰的阳光男孩不简单。当他们知道丛鸣听力有障碍时,自然对他敬佩有加。而丛鸣在学校的各种表现,更让他们刮目相看。
校园里,丛鸣称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大学一年级,他就竞选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学生会工作,积极组织并参加各种活动。那一年,为了搞好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节,他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同学们发挥各自特长参与,还利用在高中参加学校街舞表演的经验和同学们一起编排节目,常常工作到深夜。最终,他们的参赛节目不但获得了艺术节三等奖,还获得了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
外表上看丛鸣是一个稍显文弱的男孩,可在他的身上,你能体会到坚强、热忱、纯净、善良这些美好的品质。他投身到校园文化节的义卖活动中,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弱势的人群;他组织同学探望启智学校的智障儿童们,还将自己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捐出一部分为孩子们购买文化学习用品,手把手地教他们画画;他组织同学探望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温暖和快乐;他还和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给犯过错误的青少年做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演讲和探讨……被学院评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广东省优秀团员标兵”,成为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担任油画系学生会副主席,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些荣誉是对丛鸣付出的最大肯定。
成为一名广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却是丛鸣很引以自豪的事。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参加过培训,亚运会期间将被分配到安全保障部门工作,负责亚运村通行证的发放工作。
丛鸣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竞争时从不介绍自己的残疾人身份,他正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他的信念——我们无法主宰命运,但是我可以选择顽强而坚定的生活着。 |
-
|